20年代,蚌埠始有酿酒槽坊,主要生产大曲酒。当时凭经验勾兑,以原酒加水看酒花而定,其成色一般在50度以上。
民国38年(1949年)蚌埠解放,6月公营蚌埠酒厂开工,至年底即生产白酒59吨,产值4.5万元。1958年兴建酒精厂,同时规划啤酒生产,当年生产粮食酒精17吨,翌年啤酒亦酿成。1959年,全市饮料酒产量上升到2573吨。1960年开发出冷饮制品。1961年处于经济困难时期,粮食减少,饮料酒年产量下降到877吨。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除扩大酒精和饮料酒生产外,陆续开发出果糖饮料、果汁饮料等产品。饮料酒产量,1980年底突破1万吨,1982年突破2万吨,1984年突破3万吨,达3.37万吨。1985年,该业有7户企业,职工2486人,饮料酒产量3.39万吨,其中,白酒2.16万吨,啤酒1.09万吨,葡萄酒10吨;非酒精饮料3033吨,冷冻饮品635吨;粮食酒精2.17万吨。行业年工业产值6848万元,产品销售税金1094万元,利润989万元。
蚌埠市1949~1985年酒精、饮料酒产量表单位:吨(一)饮料生产设备
解放前到解放初期,酿酒均采用马拉石磨破料,人工送料入池发酵,人工烧制,体力劳动强度很大。1954年始购进一台羊角式破碎机,取代人工破料。1959年始生产啤酒,设备也很简陋,糖化锅为木质结构,搅拌、耕糟、出糟均为人工操作。
60年代后,酿酒生产改人工明火烧酒为使用锅炉蒸汽,晾渣、翻渣、制作酵母等均使用机械;70年代初,啤酒生产的木质糖化锅改用钢材制作,制冷使用冷冻机,啤酒灌装使用灌装机。到1979年,啤酒糖化采用四锅复式设备,洗瓶、灌装、压盖、杀菌、贴标签均实行机械化流水作业。
进入80年代,酿酒生产实现半机械化;啤酒生产引进罗马尼亚灌装线一条,机械化程度提高;碳酸型和非碳酸型饮料生产也基本实现机械化。1985年,该业动力机械总能力7534千瓦,工业设备原值1992.8万元。其中,80年代设备占81.5%,进口设备占7.4%。
(二)饮品选介
大曲酒蚌埠酒厂出品,50年代起投产,陆续有蚌埠大曲、头曲、龙湖特酿、皖酒、高粱大曲等品种,均以优质高粱为主料,以小麦、豌豆作曲料,经发酵、陈化老熟后,精心勾兑而成。产品分浓香型与酱香型两种。其中,龙湖特酿为1979年研制的产品,采用国内名酒生产工艺酿制,年产量10吨。龙湖特酿分别采用浅蓝和白色鸭式壶瓷瓶包装,造型古朴。1981年,蚌埠牌60度大曲酒获省优称号。
蚌埠白酒蚌埠酒厂出品,有30多年的生产历史。1978年,酒厂按新工艺生产,虽主要原料为山芋干,但经精心勾兑,醇香可口,具有独特风味。1979年,在省内同类产品评比中被评为优质白酒,1981年获省优证书。该酒年产量在2万吨以上,居全国同行业产量之首,畅销全国2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。因其价格低(每公斤出厂价2.02元),酒味好,被誉为“大众茅台”。1984年11月,在轻工业部举办的全国酒类质量大赛中获铜杯奖,并被评为部优产品。同年,赵紫阳总理来蚌埠曾品尝该酒,甚为赞扬。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某用户曾赋诗写道:“蚌埠白酒醇浓厚,埠内埠外传美名。白酿一盅乐陶然,酒后余香兴无穷。香气袭人令我醉,飘然欲仙颊微红。四季适饮美佳酿,方舒筋骨老还童”。
汽酒1980年由第二酒厂出品,主要有香槟酒、雪梨汽酒等7个品种,均采用优质水果原汁和糖浆为原料,充入适量二氧化碳精制而成。产品具有果类维生素的自然香味,能生津解暑。其香槟酒,曾获市1984年明星产品三等奖,雪梨汽酒获省优质产品称号,年产近千吨。产品除畅销省内外,还销往甘肃、河北、青海等省。
啤酒酒精厂出品,1959年起投产,陆续生产有12度和10.5度啤酒,另有6度甜啤酒。产品以大麦、大米、酒花为主要原料,采用传统工艺酿制,理化指标达轻工部一级啤酒标准。1984年,珠城牌啤酒获部优、省优称号。产品销往省内及北京、河北、河南、福建等省、市。
黄山可乐1983年由果糖饮料厂研制成功,系碳酸型饮料中主要品种,是国内首先利用果葡糖浆配制而成的饮品。产品风味独特,酸、甜、麻、辣、香五味俱全,曾获蚌埠明星产品一等奖、省轻工新产品奖、全国轻工新产品奖,1985年获部优称号。包装采用瓶装,每瓶250克。
管状饮料1983年由果糖饮料厂利用果葡糖浆配制成功,属非碳酸型饮料,口味别致,香味纯正,酸甜适中。因采用管状包装,携带方便,适于运动员和旅游者饮用。产品曾获华东8市名特优新食品“群众欢迎奖”和全国儿童生活用品“金鹿奖”。该饮料每支重200克。
(三)饮料作坊、工厂
20年代,有杏花村、振源公、鼎昌源等名号手工槽坊。民国19年(1930年)开办的福昌槽坊,佣工10人。至民国38年初,有作坊8户:源昌酒厂,位于胜利路4号,佣工6人;源康槽坊,位于中山街207号,佣工9人;源康酒厂,位于中平街29号,佣工12人;广和酒厂,位于经三路88号,佣工13人;福海酒厂,位于经三路15号,佣工12人;振源公酒厂,位于升平街34号,佣工15人;福昌酒厂,位于太平街40号,佣工10人;源成酒厂,位于纬四路45号,佣工11人。
解放后,1949年即建有公营酒厂。1958年至1960年,又先后建成酒精厂和冷饮厂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除兴建几家饮料厂外,原机械行业的铁合金厂和铸造厂也转产酿酒。
1985年,市有饮料制造企业7户。其中,白酒制造业2户,冷饮品制造业1户,汽水制造业1户,果汁饮料制造业1户,其他饮料酒制造业2户,依次为酒厂、酒精厂、饮服公司淮北冷饮厂、果糖饮料厂、糖业烟酒公司饮料食品厂、第二酒厂、果酒罐头厂。
蚌埠酒厂市一轻局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,位于涂山路96号,占地面积6.7万平方米,房屋建筑面积3.4万平方米。民国38年,老红军战士王怀堂由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来到刚解放的蚌埠,协助市政府税务局筹建该厂。根据对酒的专酿政策,4月至6月收买了源昌、振源公、西源康3家酒坊,成立公营酒厂,10月又接收其他全部私营酒厂,在泗水桥附近建厂,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。1952年底,工厂更名为安徽省蚌埠酒厂,隶属省工业厅,1956年移交给市轻工局,翌年改为地方国营。1957年,投资37万元,选址于张公山脚下建设新厂,1960年投产。1961年与相邻酒精厂合并,对外称蚌埠酒厂,1970年又对外称蚌埠酒精厂。1972年两厂分开。1976年至1985年,和企业先后4次投资596万元,对工厂进行改造,变手工生产为半机械化生产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企业在改革中突破酒的专卖限制,实行自销,使生产大幅度上升,产量由1979年的4769吨上升到1985年的2.16万吨,年均增长28.3%;实现利税年递增率在11.5%。主要产品蚌埠牌白酒,1984年产量达22453吨,居全国同行业厂家产量之首。该厂自建厂到1985年,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16.4万元,实现利税总额7597.3万元,是投资额的12倍。1985年,工厂固定资产原值610万元,净值441万元,动力机械总能力2675千瓦,工业设备原值203.8万元,主要设备有工业锅炉3台10蒸吨,酿酒设备111台。全厂职工917人,生产浓香、酱香型酒5大类30多个品种,年工业产值3500万元,产品销售税金653.6万元,利润434.4万元。
我要加盟(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